本文目录
(1)地质勘查单位数量:2006年我省所属勘查单位70个,分布在我省15个省辖市。其中国有地勘单位39个,其他地勘单位33个。
(2)从业人员:2006年末在职职工人数为16789人,其中地质勘查从业人员9210人,工程勘察与施工从业人员4668人,矿产开发从业人员548人,其他人员2472人。
(3)职称结构、技术水平:2006年具有技术人员6765人,占职工总数40.3%,高级技术人员1205人,约占技术人员17.8%;中级技术人员2785人,约占地质勘查从业人员41.2%;其中地学专业4326人,约占技术人员的63.9%。
(4)收入状况:2006年劳动者报酬52066.92万元,人均3.10万元。
(5)离退休人员及经费:2006年末离退休人员14442人,离退休人员经费23360.27万元,人均1.62万元。
截至2006年底,具有甲级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有35个,乙级的单位有11个,丙级24个。目前全省共有地质勘查资质205个,其中甲级66个,乙级58个,丙级81个。
地质勘查资质专业主要分布于:区域地质调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液体矿产勘查、气体矿产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遥感地质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选冶加工试验等11个领域。
2006年职工人数为16789人,较上年度的15881人增加5.7%。其中地勘从业人员9210人,较上年度的8839人增加4.2%,工程勘察与施工从业人员4668人,较上年度4281人增加9.0%,矿业开发从业人员548人,较上年度542人增加6人。技术人员6765人,较上年度6320人增加7.0%。
2006年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1205人,较上年度的1209人减少4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2785人,较上年度的2633人增加5.8%。
2006年从业人员劳动者报酬52066.92万元。较上年度的43747.54万元增加19.0%。
2006年离退休人员14442人,较上年度的14165人增加2.0%。离退休人员经费23360.27万元,较上年度的19036.2万元增加22.7%。
二、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经济发展状况
截至2006年底,全省国有地质勘查单位37个,具有地质勘查资质最高甲级的单位有30个,乙级6个,丙级1个。共有地质勘查资质154个,其中甲级55个,乙级47个,丙级52个。地质勘查资质专业主要分布于:区域地质调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液体矿产勘查、气体矿产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遥感地质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选冶加工试验等11个领域。
从业人员:2006年末职工人数为13027人,其中地质勘查从业人员8559人,工程勘察施工从业人员2486人,矿产开发从业人员475人,其他人员1616人。
职称结构、技术水平:2006年具有技术人员5524人,占职工总数42.4%,高级技术人员892人,约占技术人员16.1%;中级技术人员2224人,约占地质勘查从业人员40.3%;其中地学专业3446人,约占技术人员的62.4%。
收入状况:2006年劳动者报酬28206.26万元,人均2.17万元。
离退休人员及经费:2006年离退休人员13573人,离退休人员经费22160万元,人均1.63万元。
与上年度对比情况:2006年职工人数为13027人,较上年度的12823人增加1.6%。其中地勘从业人员8559人,较上年度的8286人增加3.3%,工程勘察与施工从业人员2486人,较上年度2509人减少23人,矿业开发从业人员475人,较上年度476人减少1人。技术人员5524人,较上年度5180人增加6.6%。
2006年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892人,较上年度的937人减少45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2290人,较上年度的2130人增加7.5%。
2006年从业人员劳动者报酬28206.26万元,较上年度的23142.77万元增加21.9%。
2006年离退休人员13573人,较上年度的13450人增加123人。离退休人员经费22160万元,较上年度的18176万元增加21.9%。
总资产:2006年总资产445653.31万元,较上年度的361627.55万元增加23.2%。其中:生产性资产128985.8万元,较上年度的110215.45万元增加17.0%,专用仪器设备39588.96万元,较上年度的34958.20万元增加13.2%;总负债:2006年总负债257629.69万元,较上年度的206687.21万元,增加24.6%;总收入(产值):2006年总收入为214152.10万元,较上年度的159522.23万元增加34.2%;总支出:2006年总支出219698.90万元,较上年度的158359.45万元增加38.7%。
其中国有地勘单位2006年总资产222654.20万元,较上年度的172456.53万元增加29.1%。其中:生产性资产58849.42万元,较上年度的50728.78万元增加16.0%,专用仪器设备26368.28万元,较上年度的23238.05万元增加13.5%;总负债:2006年总负债134283.19万元,较上年度的94533.02万元,增加42.0%;总收入(产值):2006年总收入为184097.08万元,较上年度的137098.45万元增加34.3%;总支出:2006年总支出176741.81万元,较上年度的124078.32万元增加42.4%。
上述统计数据中均不含中央直属地勘单位数据。
(三)从事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基本情况
2006年财政地勘项目204个,由37个地勘事业单位承担,项目总费用49497万元,其中国家财政项目21个、危机矿山接替资源项目5个、资源补偿费项目7个、中央基金项目9个,项目经费5886万元。省财政项目183个,项目经费43611万元,其中勘查类110个,项目经费28131万元,公益性地质项目73个,项目经费15480万元。
2006年公益性地质工作主要由地勘局、有色局、国土资源厅所属的20个地勘单位承担。共完成省内、省外公益性地质工作项目73项,项目总经费15480万元。基础地质8项,资金3189万元;地质科研17项,资金2150万元;地质遗迹12项,资金3360万元;矿山环境治理36项,资金6780万元。
上述统计数据中均不含中央直属地勘单位数据。
(四)从事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的基本情况
2006年,各地勘单位自筹项目14个,社会地勘项目291个。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安徽,陕北、内蒙古、新疆,云南等地,国外地质勘查项目6个。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地质填图598平方千米、钻探697207米,槽探47839立方米、二维地震165197点,电法物理点39075个,在煤矿、铝土矿、铁矿及多金属地质找矿方面均取得了新的进展,商业性矿产勘查项目费用31027.76万元。
截至2006年底,全省地勘队伍矿业开发总收入15850万元。其中国有地勘队伍建成矿山6个(其中金矿4个,煤矿1个,铅锌矿1个),各矿山生产基本正常,实现收入4500万元。
我省对国外矿产开发工作比较重视,2006年省财政对2个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项目安排资金460万元,并出资多次支持地勘单位出国进行实地考察,并与阿尔及利亚能源矿产部、智力、越南、津巴布韦等达成了框架协议,目前正在进行投资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截至2006年底,全省地勘队伍工程勘察施工总收入179393.61万元。其中国有地勘队伍工程勘察施工收入49417.94万元。
上述统计数据中均不含中央直属地勘单位数据。
三、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取得的主要经验
1999年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河南省煤田地质局、河南省核工业地质局实行了属地化管理。经过几年的努力探索,以改革促发展,全面提升了地勘单位的综合实力,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改革发展模式: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采取“以队为基础,一队(院)一公司”的改革发展模式,以队为基础,保留事业单位编制,以队为依托,组建矿业公司,走市场化道路。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采取以队为基础,抓住矿权这一新经营观念,在矿权经营、矿业开发上走在前列。河南省煤田地质局则是以队为单位的改革发展模式,以队为单位进行重组,强化地勘主业,改造多种经营,实行项目经理制,增加竞争力。核工业局坚持“以局为主,多企业并存”、“同身份,多机制,分配放开,统筹统一”和“产权多元化,模拟股份制”的原则,发展主业,保留辅业。近年来地勘行业改革取得的主要经验如下。
一是符合国家和省政府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精神,建立起基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统一、协调、有序、高效的地勘工作新体制,各主管单位认真履行对地质勘查单位的事业管理职能;地勘单位内部实行事企分体运行。二是符合国办发〔1999〕37号、国办发〔2003〕76号以及国土资发〔2003〕358号等文件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地勘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和统一部署,推进地勘队伍体制改革。
(二)以地质找矿为中心,坚持“四个结合”
坚持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分体运行与良性互动相结合;坚持地质勘查队伍改革和国家事业单位改革相结合;坚持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与转变经营机制相结合;坚持地质勘查队伍发展同地质找矿成果与发展地质勘查经济相结合。
改革要坚持有利于加强地质工作,有利于地质勘查队伍稳定发展的要求,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确保地勘队伍稳定。
一是处理好速度、质量与地质找矿成果的关系,切实加强地质工作管理,努力提升地勘工作的科技水平,力争为国家多找矿、找好矿、找大矿;二是处理好国家、集体、职工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国有资产要保值,集体利益要体现,职工利益要确保;三是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在保持队伍基本稳定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改革和发展。
四、国有地质勘查单位“十一五”改革发展的设想
“十一五”期间,河南省国有地勘单位将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出台的文件要求,继续坚持事企分开的原则,抓住机遇积极稳妥地推进地勘单位的改革与发展。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全局,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强化地质勘查主业地位,为中原崛起提供资源环境保障,为政府决策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全面增强地勘单位综合实力;坚持以人为本,把不断提高职工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积极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平安和谐地矿队伍。
(二)注重科技创新,加快经济发展
坚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市场竞争、技术交流与合作。在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上下功夫,推动科技创新,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从实际出发,制定经济发展目标,并采取得力措施,为地勘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一是做精地质勘查事业,努力破解资源瓶颈约束,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二是通过实施勘查开发一体化战略,调整开发结构,做好矿产开发业,形成持续发展的稳定的产业基础。三是通过实施规模经营和大公司战略,变生产经营型为经营管理型,做优工勘施工业,提高产业的鲜活力。四是通过品牌发展战略,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延伸产业链条,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并尽快转化为后续发展的支柱产业。
(1)事业单位改革主要设想:一是巩固和建强一支精干的高素质的地质勘查工作队伍,完善专业机构设置,充实服务手段,增强地质勘查和科研能力,努力破解资源环境约束。二是依照地质勘查队伍所承担的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的现状,根据产业关联和专业化分工的要求,对地质勘查队伍进行重组。三是继续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地勘单位实行全员聘任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所需人员,重点加强科研和野外一线工作力量;全面推行岗位管理制度改革。
(2)企业化改革的主要设想:继续分离地勘单位所办企业(实体),完成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加快组建资源型公司或地质勘查公司,培育商业性地质工作市场主体。
(3)继续分离国有地质勘查单位办社会职能。积极创造条件,把地勘单位所办职工医院、子弟学校等社会职能剥离出来,交社会有关部门管理。
河南省属地质勘查单位由于历史原因和行业的特殊性,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离退休职工和下岗人员较多,队伍负担较重
因年老体弱,部分职工不能再从事野外地质勘查工作,但又无合适岗位安排,处于待岗状态和隐性下岗状态。离退休人员社会养老、下岗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是地勘费的一笔不小支出。
(二)基地建设欠账较多,设备严重老化
地勘单位现有的基地设施大多年久失修,水电设施老化、道路残破,职工生产生活设施不配套,环境较差。因缺少资金更新仪器设备,大多数老设备仍在超期服役,无法满足现代地质找矿的工作需要。
(三)有些优惠政策和待遇没落实到位
过去国务院和相关部委下发的文件明确地勘队伍的优惠政策和待遇的个别内容,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很好落实。
(四)个别地方地质工作外部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由于各地对地质工作认识不一,或者宥于自身利益考虑,个别地方阻挠项目实施的事情时有发生,还有个别地方擅自截留国家资补费项目资金,致使地质工作顺利开展不够。
要全面贯彻国办发〔1999〕37号、〔2001〕2号、〔2003〕76号、国发〔2006〕4号文的有关政策,建议国土资源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建设部和税务总局等有关部门联合发文,确保国务院有关政策的落实。
(二)按照事企分开的原则,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改革
地勘队伍的改革继续根据事企分开的原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分步实施。本着缺啥补啥的要求,重点在抓落实、抓配套、抓完善上下功夫。
(三)加强地勘队伍改革的具体指导
根据地勘队伍改革的实践,应加强地勘队伍改革模式、建设现代地勘企业制度、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开运行和良性互动的机制、支持商业性地质工作经济政策等方面的研究。
国土资源部应统一指导地勘队伍改革,认真做好地勘行业调控和指导工作,加强地勘行业协调与服务,确定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指导国有地勘队伍改革与管理。
我国是世界上非金属矿资源丰富,品种较为齐全的国家之一,具备形成优势产业的资源条件。截至1994年底,我国有探明储量的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25种、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产100种(含亚种)。其中资源丰富的矿产有石墨、萤石、菱镁矿、重晶石、石膏、滑石、高岭土、膨润土、硅藻土、珍珠岩、石棉、硅灰石等,大理石、花岗石等石材资源也较丰富。表1-3-1列出了我国优势非金属矿资源在世界上的位次。其中有些矿种的矿石质量优良,如辽宁海城、广西龙胜产的滑石矿,滑石含量>90%;辽宁海城菱镁矿石的特级品和一级品达57%;贵州天柱重晶石矿石中达到外贸出口的富矿石>60%;内蒙古、山东、黑龙江等地产的大鳞片晶质石墨,质量好,湖南、吉林等地所产的隐晶质石墨,品位高、性能优,在国际市场上久享盛誉;山西、河南、贵州等地产的优质铝矾土,河南信阳上天梯产的珍珠岩,吉林梨树的硅灰石等在国际市场上都占有一定份额。有些非金属矿产得天独厚,如煤系高岭岩。
表1-3-1我国优势非金属矿资源在世界上的位次
我国已探明储量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基本能满足2010年国民经济发展需求。我国非金属矿产资源特点是资源总量大、品种较齐全,但人均资源欠丰,大宗矿产贫矿多、富矿少(如全国14个产晶质鳞片石墨的主要矿山的固定碳含量平均在10%以上的仅3个,5%~9%的4个,5%以下的有7个;膨润土矿以钙基土为主,钠基土占总量的约20%,蒙脱石含量平均为50%左右的多;磷矿石的P2O5平均含量为16.8%,>30%的富矿仅占总量的6%稍多)。大型矿床少,以小型矿床为主,全国已勘探的165个非金属矿床中,大型矿床27个、中型矿床23个、小型矿床115个。资源类型及分布不均,一些资源利用难度大,如半数以上的玻璃质原料为加工条件难的石英岩类矿石,缺少优质的玻璃原料基地。钾、金刚石等严重不足,钾肥主要依赖进口,预计到2005年钾肥需求量达600万t,2010年钾肥缺口将达525万吨。
二、我国非金属矿产开发利用现状
非金属矿工业是为国民经济部门提供原料和配套产品服务的现代原材料工业,它的发展必然要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非金属矿工业也取得了迅速发展,有效地为经济建设各部门提供了物质保障。产品数量和品种不仅满足了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而且出口创汇稳步增长,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优势行业,已成为世界上非金属矿生产和贸易的重要国家之一。建国以来至1994年非金属矿工业投入17.13亿元,同期上缴税利40多亿元,投资积累在重工业中仅次于石油化工和机械,成为投资少、积累多的朝阳产业。我国1986~1997年间的非金属矿出口额(见表1-3-2)年均增长14%,远高于全国同期商品出口创汇增长速度。
表1-3-2我国1986~1997年间非金属矿产出口创汇情况(单位:亿美元)
我国2000年到2015年非金属矿产需求预测见表1-3-3。
表1-3-32000年到2015年我国非金属矿产需求量预测(单位:万t)
目前我国石墨、滑石、萤石、重晶石、轻重烧镁的出口量,约占世界同类产品贸易总量的1/4~1/2。石材、云母、蛭石、石棉、珍珠岩、硅藻土、硅灰石、叶蜡石、高岭土、耐火级高铝矾土等在国际贸易中也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表1-3-4列出了1997年我国主要非金属矿出口情况。
表1-3-41997年我国主要的非金属矿出口情况
非金属矿产的利用相对金属矿而言,其开采造成的废弃物要少、矿山就业人员要多,国内外的情况都是如此。如美国有色金属矿山180座,非金属矿山11400座。1996年我国乡以上建材及非金属矿工业企业达72740个(表1-3-5),比金属矿山多。
表1-3-5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和生产单位数及工业总产值
我国的非金属矿工业尽管有了较大发展,但是应该看到我国非金属矿产品仍以原矿和粗加工产品为主,综合利用水平低,耗矿水平高,产品档次低,品种少,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非金属矿生产国之一,在世界工业矿物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非金属矿产的利用与保护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加工利用技术不断在借鉴中创新。但是,由于对资源合理利用的工作起步晚、基础差、装备落后等原因,我国的非金属矿利用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很大差距。
(1)与黑色金属等行业一样,1997年非金属矿出现行业性亏损(1.86亿元)。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国非金属矿企业适应市场能力及企业自身开发产品能力差,产品加工深度与利用的广度不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这说明靠量取胜的发展路子已走到了尽头。上、中、下游矿产品严重失衡,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这一现实告诉我们:不能形成系列化产品结构是我国非金属矿加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引起市场需求不能有效满足,资源价值不能充分体现。表现在产品品种少,规格单一,大大制约了非金属矿产品应用的广度,影响了资源效益的发挥,影响了企业对市场的适应性和盈利能力。例如我国滑石粉仅有不足10个品种2~3个规格,小企业仅1~2个品种,一个规格,而法国鲁深纳克和美国的塞浦路斯滑石公司生产品种达30多个,近百个等级,十几个规格。我国珍珠岩仅分为+60目和-60目两个级别,粗级别用于生产建材和保温膨胀珍珠岩材料,细粒除少量用于膨胀后生产助滤剂外,大量排弃,资源利用率仅60%。而美国Schundlet和Incon公司的珍珠岩产品有用于农用、建材、园艺、助滤剂、高温绝缘、低温绝缘、填料、涂料、磨料等18个项目的数十种规格,无尾矿。珍珠岩还可与泥炭、蛭石加工成为复合材料。甚至白云石在德国也被加工为14个不同规格。又如TELSA公司的粘土矿物(海泡石、凹凸棒石)产品用于17个工业门类,包括近40个产品规格。Steetley Bentonite and Absorbents Limited公司生产的膨润土产品有15个品牌,用于从农业到现代工业的多个工业部门。可见,系列化利用资源已是发挥资源价值的必然选择。
(2)产品的深加工技术落后,大大制约了非金属矿产品利用的深度。长期以来,我国非金属矿产品呈现“高进低出”的倒挂局面。虽然我国许多非金属矿出口量占世界前列,但主要以原料生产或粗加工产品生产为主。如花岗岩出口,虽然增长快,但产品品种、产品质量都没有大的突破。
我国的石墨、菱镁矿、滑石、重晶石等矿产具国际优势,是我国出口换汇的主要矿产品。但是,是以原矿和初加工产品为主,进口的却是深加工产品,形成了“高进低出”的倒挂局面,进出口价差达10倍甚至更高,应具备的竞争能力与我国资源优势和当前的经济发展很不相称。如我国每年出口滑石近100万t,平均综合单价53.12美元/t,而同期进口的滑石加工产品,平均综合单价496.7美元/t;每年出口石英2万t,平均综合单价73.39美元/吨,而同期进口的石英加工产品平均综合单价528美元/吨;每年出口石墨15万t,平均综合单价327美元/吨;而进口石墨制品综合单价为4600美元/t;萤石出口综合单价为70.51美元/吨,进口综合单价为662.14美元/吨。又如,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从日本引进了5条先进高能锌锰电池生产线,其中主要原料之一是高性能石墨粉,需从日本进口,而日本是从我国出口的中碳石墨经深加工成高纯超细的石墨粉,返销加价10倍。再如,我国有6家中外合资的色拉油厂,每年需1800吨活性白土,均以350美元/吨从马来西亚进口,其价格高于我国活性白土3倍。但是由于进口产品滤速快、带油率低、性能稳定、综合成本低于国内产的活性白土,所以从马来西亚进口。马来西亚用的原土却是从我国山东日照市运走的五莲膨润土。
(3)我国非金属矿加工企业的自立创新能力差。当发达国家矿山从集约式经营迈向信息化矿山的时候,我国的非金属矿采选业仍处于粗放式经营的阶段。以硅灰石为例,全国硅灰石矿山够中型企业的只有一家,国有企业数量仅占8%,全国一半矿山不具备加工能力,有加工能力的矿山绝大多数也只能生产普通硅灰石粉。我国石膏矿山年产30万t以上的仅十家,其余是众多中小企业,总产量1300万t中主要为原料型。又如非金属矿加工设备中的超细粉碎设备,我国的机型多是中小型,且小型居多,和先进国家相比在系列化、标准化方面有明显差距,在单机最大处理能力、最高细度和能耗三个方面与国外同类型设备也有明显差距(见表1-3-6)。其原因就是国内大中型骨干企业少,小型矿山多,国有矿山少,个体矿山多,80%以上为乡镇集体矿山。由于忽视技术开发,没有或很少科技投入,造成整个行业的自立创新能力很差。缺少深加工设备的支持,影响到国内优质非金属矿产品档次的提高和在相关行业的推广普及。例如作PVC塑料的填料用方解石粉体即重钙粉,国内产量已经达到210万t,而超细粉的产量仅仅占1/8。改用1000目以上的微细粉代替普通400目粉体,PVC塑料制品的成本至少降低10%,重质碳酸钙生产厂的效益提高30%。如果利用方解石“菱面体”解理发育,制成片状的<2μm的粉体,以取代价格昂贵的水洗高岭土(2万元/吨),用于铜版纸、涂布白板纸的面涂,经济效益将十分明显。然而,由于缺少大处理量、低加工成本的超细粉碎和分级,以及表面处理设备,国内需求的超细粉体原料仍然源源不断地进口。
表1-3-6几种适合非金属矿深加工的典型超细设备的国内外水平比较
(4)基础工作薄弱,装备和技术落后,资源浪费严重。基础工作包括地勘工作基础,科技工作基础。地勘工作程度不够体现在50%的国有非金属矿山、90%的乡镇和个体矿山资源状况不详。由于资源不清,不少矿山举步维艰,进退两难。科技工作基础弱,表现在采矿、选矿方式原始落后。如石材加工中70%~80%来自乡镇企业的打眼放炮,人工劈契,荒料成材率不足30%。其他非金属矿产的开采也是如此,很少采用科学的采矿方法,不仅造成进一步扩大规模作业困难,而且采矿造成的浪费惊人。分选加工停留在手工分选或简单机械分选,缺少合理利用与保护的指导。加工过程的控制技术落后不仅影响了产品质量,而且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利用率低下和生产效率差。非金属矿行业中整体的技术装备落后,致使我国矿产品成材率低,优矿中用,中矿劣用,产品档次差,产品规格少,非金属矿填料、涂料、保温材料、高档耐火材料,以及超细粉碎、表面改性、改型、复合材料等落后于时代要求。
(5)应用基础的研究远远不能跟上非金属矿发展的步伐。非金属矿应用基础的研究,重点是对矿石物质组成、物化特性、表面界面性质、场作用下的性质、工艺特性、产品取向的研究一直未予充分重视,从而直接影响我国新产品的开发,只能走类比借鉴的道路。这样,一方面使我们处在跟踪研究的被动位置,技术、设备、产品落后国外一代,另一方面影响和制约了我们自身的创新能力。
科研投入不足,现有条件不能充分发挥。我国非金属矿产的研究力量和装备相对薄弱和落后,发表论文和专利数量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如1995年国内云母专利13项,而日本60项;珍珠岩专利国际上几百项,而国内仅几十项。1985~1995年间我国科技人员利用非金属矿申请的中国专利数为1098件,而1986~1995年间世界上申请的专利数为112597件(前者是从中国专利数据库中利用关键词检索出的,后者是从美国化学文摘上刊出的专利数统计出的)。我国的专利数约为世界专利数的1%。以我国位居世界储量前三位的石膏、石灰石、石墨、萤石、滑石、硅灰石、石棉、膨润土、珍珠岩、沸石等10种非金属矿计,世界上的专利数为50408件,我国为561件,占世界申请数的1.1%。这与我国是非金属矿产资源大国以及众多的科研院所很不相称。说明我国非金属矿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
——以下数据及分析均来自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黄金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黄金资源十分珍贵,在自然界中的储量较低,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相对较广,澳大利亚、俄罗斯、南非、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秘鲁、中国、加拿大、乌兹别克斯坦等使目前世界查明黄金资源可控制的基础储量最多的国家。其中,我国黄金资源可控制的基础储量为2000吨,位居世界第八位。
黄金兼具商品与金融工具的双重特点,其需求可分为黄金饰品需求、投资用金需求、中央银行需求和工业用金需求四大类。从全球黄金需求的分布来看,黄金饰品需求和投资用金需求所占比重较大。2019年全球黄金饰品需求为2107.04吨,投资用金需求为1271.70万吨,中央银行需求和工业用金需求分别为650.32吨和326.62吨。
黄金的供应主要由矿山生产黄金、再生金和生产生对冲额构成,其中矿上生产黄金是黄金供应的主要来源。2019年全球矿山生产黄金3463.67吨,占黄金总供给的72.52%;再生金产量1304.11吨,占黄金总供给的27.30%。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统计数据,2019年全球矿产金总产量达到3300吨,其中,黄金产量过百吨的国家合计10个,分别为中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印度尼西亚、加纳、秘鲁、墨西哥和乌兹别克斯坦。这些国家黄金产量合计约为2030.23吨,占2019年全球矿山黄金总产量的61.52%。
2005年起,国际黄金价格持续上行,至2011年9月达到1900美元/盎司的历史高位后,此后至2013年4月中旬,国际金价在1500美元/盎司至1900美元/盎司之间的区域波动。2013年4月中旬以来,受全球经济形势前景预期及美国货币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国际黄金价格出现下跌,由2013年4月上旬的1560美元/盎司左右一路下跌至2013年末的1200美元/盎司左右,此后国际黄金价格在1100美元/盎司至1300美元/盎司左右宽幅震荡。
2019年度,国际黄金价格自年初以1282.40美元/盎司开盘,6月起黄金价格开始向上突破,2019年9月4日达到1,557.03美元/盎司,年末收于1,517.10美元/司。2019年度国际黄金平均价格为1395.60美元/盎司,同比增长9.84%。
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球央行启动新一轮宽松政策,利率下滑降低了黄金持仓成本,黄金作为对冲通胀和风险的工具受到市场追捧,全球更多的避险资金进入黄金市场,国际金价达到1732.43美元/盎司,国际金价进入快速上升通道。
我国黄金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东部地区金矿分布较广,类型较多。从金矿资源特点来看,主要以岩金为主,伴生金比重较大,难选冶金矿占比较高,小型矿床多,大型、超大型矿床少。根据《中国黄金年鉴2019》,2018年我国30个省(区、市)有黄金查明资源储量报告,黄金查明资源储量200吨以上的共有18个省级行政区,黄金查明资源储量合计为12845.55吨,占全国黄金查明资源储量的94.19%,其中四川地区黄金查明资源储量为458.40吨,占全国黄金查明资源储量的3.36%,位居第十一位。
我国黄金市场近年来消费总体保持增长趋势,但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其中2013年黄金消费量最高,达到1176.40吨。2019年我国黄金消费量为1002.78吨,同比下降12.91%。2019年全国黄金实际消费量有所下降主要是受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等因素影响,国内黄金消费疲软,尤其随着下半年黄金价格的不断攀升,黄金首饰消费出现下滑,未能延续上半年同比增长的趋势。
我国黄金消费量主要来源于黄金首饰用金、金条及金币用金、工业及其他用金等,其中黄金首饰用金、金条用金成为黄金市场消费用金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我国黄金首饰用金量为676.23吨,金条及金币用金量为225.80吨。
近年来,随着国家先后出台环保税、资源税政策、自然保护区等生态功能区内矿业权退出、矿业权出让收益政策、氰渣作为危险废物管理、矿山资源枯竭等因素的影响,部分黄金矿山企业减产或关停整改,2017年度黄金产量自2010年以来首次出现下滑。2017年全国黄金产量为426.142吨,与2016年相比,减产27.344吨,同比下降6.03%。2018年全国黄金产量为401.119吨,与2017年相比,减产25.023吨,同比下降5.87%。2019年全国黄金产量为380.23吨,与2018年相比,减产20.89吨,同比下降5.21%。虽然产量持续下滑,但中国黄金产量连续13年位居全球第一,近年来黄金行业积极响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经历由规模速度型向高质量效益型的转变。
受人民币汇率变化的影响,国内黄金价格与国际黄金价格变化的时间点有所区别,但国内金价与国际金价波动的整体趋势一致。从历史数据来看,2006年以前黄金价格相对平稳,涨跌幅度相对不大。2006年以后,黄金价格进入快速上涨阶段,虽然期间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出现下跌,但整体仍是上涨趋势,2011年9月国内Au99.95黄金价格最高涨至396元/克。随着美国经济复苏,美元走强,黄金价格开始回调,但仍保持在高位。进入2013年后黄金价格出现快速下跌,2014年10月黄金价格跌至最低点172.90元/克,之后在低点徘徊,进入2016年后Au99.95黄金价格出现上涨,由年初的220元/克左右涨至2016年7月的290元/克左右,从2016年9月至2018年12月期间,黄金价格较为平稳,维持在270元/克左右。
2019年度,上海黄金交易所Au99.95黄金以年初283.80元/克开盘,2019年8月29日和2019年9月5日达到最高点360.00元/克,年末收于342.57元/克,年加权平均价格为308.84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