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你来到
当前位置:首页 > 职场生涯 > 正文

沟通技巧的修炼方法(沟通技巧的修炼方法有)

2023-10-10 8915 0 评论 职场生涯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沟通技巧的修炼方法,以及沟通技巧的修炼方法有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1. 怎样增强沟通能力方法(老板
  2. 《沟通的方法》读书笔记
  3. 职业修炼:高效沟通的三大技巧有哪些
  4. 沟通的方法
  5. 内训师修炼之沟通技巧

作为一个领导者,就是运用自己的影响力和权力去影响、指导下属工作、去完成目标的过程,所以领导者的沟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那么领导者怎样才能增强沟通能力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一般来说,沟通意味着两个层面,就是传达与理解。如果你想传达的信息没有被很好的理解,那就是没有意义的沟通。所以领导者需要培养理解他人的能力,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对于管理者来说和下属沟通时,应该站在平等、一视同仁的角度进行沟通,不能以私下交情对欣赏的员工有所偏袒,这样会让其他的员工产生各种猜忌、对抗的消极情绪。同时,虽然各自的职位不同,但是工作没有贵贱之分,所以沟通的时候切忌不能随意贬低对方,应给予对方尊重,将心比心。

  

沟通时注意双向互动,及时作出反馈。沟通想要达到真正的高效,就需要双方都积极的进行交流。沟通不能仅仅只是领导下达任务,领导者要注意倾听员工的建议、尊重员工的表达,如果员工做得好,及时给予对工作上、能力上的认可,及时进行奖励或激励;如果在员工身上发现出现错误或问题,切忌公开批评或指责,要适当的提醒,必要的时候进行鼓励,少些责备,才能够更好的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善于用正确的肢体语言。肢体语言是在口头表达的时候,作为辅助声音而使用的身体运动或动作,说话时有意识的运用肢体语言更能够让人更好的理解和沟通。身体语言在不同的情境下、不同性格的人,作出的表达是完全不一样的。管理者可以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从对方的表情、姿态中观察到对方的真实想法与情感作为辅助判断,同时也需要注意自己的肢体语言与自己的角色是否相称,改掉不良的肢体语言习惯,促进更好的沟通,避免不必要的误解。

  

沟通是领导者日常处理和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对于日常工作的开展有很大的帮助。把握领导者和员工之间的沟通是作为一个领导者必备的修炼。

  

【该书作者】:花不脱,教育公司CEO,自我评价:“我只是一名职业的沟通者”

  

  

【本书简介】:分为6个章节,包含18个沟通场景

  

  

【最重要的一句话】:“沟通是一场无限游戏。这是一个极其有用的规则,但是很可惜,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或者知道了也不相信。而我建议你,先选择信,然后遵循这个规则去沟通。你会发现,天地自宽。”

  

  

【解决的问题】:(不限于)1.作为职场萌新,怎样初来乍到就能让人对你印象深刻?2.作为业务骨干,怎样让你的方案被甲方重视?3.作为部门主管,怎样辅导下属更好地完成任务?

  

  

【读后感悟】:本书可以作为一个沟通的入门书籍,甚至是可以用作为一本工具书,供我们自己随时查阅。当然,书中也有很多的案例或范例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也需要我们自己根据实际场景,结合自身的经验,进行加工利用。甚至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沟通风格。最后发现:“真诚“是我们所有沟通的基础。只有让沟通发自内心,才会让双方共赢,让这场”沟通游戏“变得有价值。

  

  

这里,我先介绍下本书的前两章内容:

  

  

第一章:沟通的前提:学会倾听+了解沟通风格+积极回应

  

  

为什么要倾听?倾听是沟通的起点

  

  

举例:1.相亲对象问你“平常忙不忙?” 2.领导突然打电话问你:现在忙吗?

  

  

【方法】结构化倾听

  

  

了解对方的【情绪】、【事实】和【期望】

  

为什么要了解沟通风格?越早了解对方的沟通风格,我们就能越早使用对他有效的方法来提高沟通效率。

  

  

什么是沟通风格?老虎、孔雀、猫头鹰和考拉;按DISC理解:分成支配型、影响型、稳健型和谨慎型

  

  

如何运用理解以上的沟通风格?

  

  

1.面对不同的风格:面对老虎:我们给予掌控感,明确目标;面对孔雀:我们可以赞美对方,让对方有表现机会;面对猫头鹰:主动了解对方的处事原则,了解具体计划;1面对考拉:可以主动了解对方的需求,了解他/她的顾虑

  

  

2.面对自己:需要努力修炼,学会在各种风格间进行切换,不让沟通能力“偏科“

  

  

进阶问题与方法:怎样和复合型人士沟通呢?其实答案也就是,我们也可以用复合的方式回

  

  

应对方

  

尤其在不友好的环境中,为什么要积极回应?因为“一个沟通高手,应该有这样的自觉,可能有我们解决不了的问题,但没有沟通不了的问题。“

  

  

如何做到积极回应?1.换口径;2.换时间;3.换场合;4.换角色;

  

第二章:沟通的心法

  

  

为什么要了解沟通的心法?具体场景中的具体方法固然重要,但真正的高手其实手中无剑,剑在心中。招式是简单的,心法是稀缺的。

  

  

什么是沟通的心法/原则?开放性、目标感和建设性

  

  

【原则一:保持开放性】为什么要有开放性:沟通的本职在于交换信息

  

  

“乔哈里视窗”根据自己和对方的知道/不知道:分为四象限;

  

  

如何做到真正的开放性?掌握四步法:

  

  

1.穷尽自己的已知。在和别人沟通前,先在笔记本上列一列,通过此举穷尽你知道的事项;

  

  

2.盘点自己的未知。有哪些事是你应该知道或者希望知道的,这是你跟对方沟通之前需要“做功课”了解的;

  

  

3.尽可能探寻对方的已知。用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对方多说出信息;

  

  

4.探寻你们双方共同的未知,一起寻找答案,进一步扩大共识。

  

  

另外,记住【一个公式】:开放性=扩大共识+消除盲区

  

  

【两个注意点】1.建立共识,需要多说“我们“;2.建立开放,每次都要问对方意见;

  

  

【进阶方法】使用“万能接话句”,面对别人不赞同,或不赞同他人,话术比如:“是个启发”;“是个思路”

  

【原则二:拥有目标感】

  

  

为什么要保持目标感?沟通对象的信息如排山倒海般涌来,事实中夹杂着情绪,情绪中夹杂

  

  

着评判。所以,我们需要有目标感。

  

  

误区:很多人把目标感理解为“强势”:决不放弃自己的立场,“我要我要我就要”。但是,真正的目标感不是把“我要”时刻挂在嘴边,它其实是一种想方设法实现目标的能力。请注意,目标感的关键词是“实现”。

  

  

如何做到有目标感?

  

  

【两个关键】1.拥有方案力:在实践之前,做好计划;2.在沟通前,找到自己的真正的目标。

  

  

关于目标的误区/迷思:大部分时候,我们不是没有目标,而是目标太多。既想要这个,又想要那个,以至于不知道哪个才是靶心。这才会有目标模糊,甚至没有目标的感觉。

  

  

关于找到目标,我们怎么做?方法很简单,就是问自己一个问题:我马上要做的事,和我最终要做的事,是同一件事吗?其实也是之前提到用【元认知】的方法:从日常的繁琐任务中找到你最终要做的事,这才是你真正的目标。寻找沟通目标也是如此。

  

  

【进阶方法】“6个月之后”法:沟通双方在眼下没法拿出解决方案的情况下,想象两个人来到6个月之后,并从这个时间节点回过头看,今天的我们到底需要做什么。

  

【原则三:拥有建设性】

  

  

为什么要有建设性?沟通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要有落地方案

  

  

误区:和“创新性”有什么区别?“创新性”意味着追求不断推陈出新,“建设性”则会着重考虑方案能不能落地。

  

如何才能有建设性?

  

  

【一个公式】:建设性=可执行的最小化行动+可持续的行动阶梯+每个节点的即时反馈

  

  

可执行的最小化行动,也意味着找到行动的第一步。

  

  

可持续的行动阶梯,需要我们找到下一步方案,和下一步的解决方案。

  

  

每个节点的即时反馈,需要我们给予对方掌控感

  

  

【两个技巧】话术1:“让我们来抓抓落实”;话术2:”请您再提提需求吧“

  

  

【进阶方法】遇到不合理需求时,如何保持建设性?

  

  

【注意点】:不要说负面词汇

  

  

怎么做?在沟通对象面前,不要使用负面词的口头禅,如”烦死了“”讨厌“

  

  

为什么?这时缺乏建设性的表现。”时间不够和钱不够,资源永远有限,这是世界的客观规律,我们就是要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展开行动。抱怨资源有限,除了让对方觉得你是个牢骚满腹的人,毫无意义”。

  

最好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沟通是解决问题的重要一步。想要解决问题,让我们从“沟通”开始吧。

  

一、沟通的人为障碍

  

(1)高高在上

  

在与下属沟通的时候,作为上司的经理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高高在上。本来上司和下级之间就存在地位、身份上的不平等,有些做上司的还有意无意地扩大这种不平等的效应,导致下属在上司面前唯唯诺诺,有话不敢讲,影响了上下级的顺畅沟通。有一个老板,办公室将近二百平方米,老板桌是最大的,老板椅也是最高的,可是在他的办公桌前放着一个小小坐椅,下属每次来汇报工作或请示问题,都要必恭必敬端坐那里,这种俨然“审问”的环境很明显是要影响沟通效果的。也有的上司,在与下属沟通的过程中,心不在焉,摆架子等,这些都是高高在上的表现。

  

(2)自以为是

  

对待一个问题自己已经有了一定的想法和见解,这时候就很容易关上自己的心门,不愿意甚至拒绝接受别人的意见。要知道正确与错误都是相对的,当我们以宽阔的胸怀、谦虚的心态对待他人的建议时,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3)先入为主

  

先入为主是偏见思维模式造成的。沟通的一方如果对另一方有成见,顺利沟通就无法实现。比如你对一个下属的能力产生怀疑,即使这位下属有一个很不错的想法你可能也不会接受。

  

(4)不善于倾听

  

倾听是沟通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良好的倾听是高效沟通的开始。倾听不仅需要具有真诚的同理心的心态,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倾听技巧。居高临下,好为人师;自以为是,推己及人;抓耳挠腮,急不可耐;左顾右盼,虚应故事;环境干扰,无心倾听;打断对方,变听为说;刨根问底,打探隐私;虚情假意,施舍恩赐等都是影响倾听的不良习惯,应该注意避免。

  

(5)缺乏反馈

  

反馈是沟通的过程中或沟通结束时的一个关键环节,不少人在沟通过程中不注意、不重视或者忽略了反馈,结果沟通效果打了折扣。不少人在沟通中都以为对方听懂了自己的意思,可是实际操作过程中却与自己原来的意思大相径庭。其实,在双方沟通时,多问一句“您说的是不是这个意思……”、“请您再说一下,好吗?”,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6)沟通的位差损耗效应

  

美国加利福尼亚洲立大学研究发现:来自领导层的信息只有20%-30%被下级知道并正确理解;从下到上反馈的信息不超过10%被知道和正确理解;而平行交流的效率则可达到90%以上。

  

二、高效沟通的技巧之一——清晰、简洁地发送信息

  

在信息发送过程中,信息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信息、思想和情感。在沟通中,发送的不仅仅是信息,还有思想和情感。因此,在发送信息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选择有效的信息发送方式(HOW)

  

有效的信息发送方式在沟通中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我们要针对沟通对象和目的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发送方式。信息发送方式很多,比如会议、电话、亲笔信件、电子邮件、面谈等。如果是一般的说明情况的信息沟通,通过信件、电话、邮件就可以解决;如果是为了交流感情和增加信任,则应该在合适的时间、地点面谈为好。

  

2.何时发送信息(WHEN)

  

例如何时约见客户,何时发出致谢函,何时向老板汇报,何时与下属谈心,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这一点非常重要。

  

3.确定信息内容(WHAT)

  

信息的内容是沟通的实质,不存在没有任何内容的沟通。因此,在沟通开始前,应该对信息的内容做些适当准备,哪些该说,说到什么程度,哪些不该说。信息的内容应该清晰简洁,用词准确,避免模糊不清或容易引起误解的表述。专业术语在基本确认对方能够理解的情况下方可使用。同时还应该注意的是信息的载体,比如语音、语调、肢体语言的不同运用,就会给对方形成不同的感受,进而影响沟通质量。

  

4.谁该接受信息(WHO)

  

——谁是你信息的接受对象;

  

——先获得接受者的注意;

  

——了解接受者的观念;

  

——了解接受者的需要;

  

——了解接受者的情绪;

  

5.何处发送信息(WHERE)

  

在正式场合还是非正式场合,比如销售部经理要求财务部改善服务流程和服务态度的建议,就不宜在会议场合提出,而应在平时与财务部经理进行“私下”沟通,否则会被人误解为“发难”或“告状”。而与客户前期预热洽谈阶段,则不一定要在办公室这样的正式场合,在休闲的茶社、咖啡厅等地方则比较合适。

  

三、高效沟通的技巧之二——积极倾听

  

沟通高手在尝试让人倾听和了解之前,会把倾听别人和了解别人列为第一目标。如果你能做到认真倾听,对方便会向你袒露心迹。掌握别人内心世界的第一步就是认真倾听。在陈述自己的主张说服对方之前,先让对方畅所欲言并认真聆听是解决问题的捷径。

  

1、倾听在沟通中的作用

  

【案例】

  

乔·吉拉德的一次经历乔·吉拉德向一位客户销售汽车,交易过程十分顺利。当客户正要掏钱付款时,另一位销售人员跟吉拉德谈起昨天的篮球赛,吉拉德一边跟同伴津津有味地说笑,一边伸手去接车款,不料客户却突然掉头而走,连车也不买了。吉拉德苦思冥想了一天,不明白客户为什么对已经挑选好的汽车突然放弃了。夜里11点,他终于忍不住给客户打了一个电话,询问客户突然改变主意的理由。客户不高兴地在电话中告诉他:“今天下午付款时,我同您谈到了我们的小儿子,他刚考上密西根大学,是我们家的骄傲,可是您一点也没有听见,只顾跟您的同伴谈篮球赛。”吉拉德明白了,这次生意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自己没有认真倾听客户谈论自己最得意的儿子。懂得如何倾听的人最有可能做对事情、取悦上司、赢得友谊,并且把握别人错过的机会。倾听对传奇人物约翰·洛克菲勒非常管用,有一次他说:“我们的政策一直都是:耐心地倾听和开诚布公地讨论,直到最后一点证据都摊在桌上才尝试达成结论。”洛克菲勒以谨慎著称,而且似乎经常很慢才做决定,他拒绝仓促下决定,他的座右铭是:“让别人说吧。”。

  

倾听不仅是耳朵听到相应的声音的过程,而且是一种情感活动,需要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话语的回应,向对方传递一种信息——我很想听你说话,我尊重和关心你。

  

2.高效倾听的12个技巧

  

以下12个倾听技巧可以帮助你实现高效沟通:

  

(1)倾听是一种主动的过程

  

在倾听时要保持心理高度的警觉性,随时注意对方倾谈的重点,就象飞碟选手打飞碟一样,要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仔细地倾听。每个人都有他的立场及价值观,因此,你必须站在对方的立场,仔细地倾听他所说的每一句话,不要用自己的价值观去指责或评断对方的想法,要与对方保持共同理解的态度。

  

(2)鼓励对方先开口

  

首先,倾听别人说话本来就是一种礼貌,愿意听表示我们愿意客观地考虑别人的看法,这会让说话的人觉得我们很尊重他的意见,有助于我们建立融洽的关系,彼此接纳。其次,鼓励对方先开口可以降低谈话中的竞争意味。我们的倾听可以培养开放的气氛,有助于彼此交换意见。说话的人由于不必担心竞争的压力,也可以专心掌握重点,不必忙着为自己的矛盾之处寻找遁词。第三,对方先提出他的看法,你就有机会在表达自己的意见之前,掌握双方意见一致之处。倾听可以使对方更加愿意接纳你的意见,让你再说话的时候,更容易说服对方。

  

(3)切勿多话

  

同时说和听并不容易。亿万富翁富卡以说得少听得多而著名。大家都知道他曾在重要的业务会议中从开始坐到结束不发一语。有一次他告诉身边的人:“上帝给了我们两只耳朵却只给我们一张嘴是有原因的,我们应该听得比说得多。”为了避免说得太多而丧失开发业务的机会,有些训练者建议利用“火柴燃烧法”:假想你的手上拿着一支燃烧的火柴,当你认为火焰即将烧到手指时停止说话,寻求其他人的回应。

  

(4)切勿耀武扬威或咬文嚼字

  

你倾听的对象可能会因为你的态度而胆怯或害羞,他们可能因为不想听起来口齿不流利而变得自我保护。即使你是某一个话题的专家有时仍应学习保持沉默,同时表示你希望知道得更多。

  

(5)表示兴趣,保持视线接触

  

聆听时,必须看着对方的眼睛。人们判断你是否在聆听和吸收说话的内容,是根据您是否看着对方来作出的。没有比真心对人感兴趣更使人受宠若惊了。

  

(6)专心,全神贯注,表示赞同

  

告别心不在焉的举动与表现,你可以练习如何排除使你分心的事物以培养专心的能力。点头或者微笑就可以表示赞同正在说的内容,表明你与说话人意见相合。人们需要有这种感觉,即你在专心地听着。把可以用来信手涂鸦或随手把玩等使人分心的东西(如铅笔、钥匙串等)放在一边,你就可以免于分心了。人们总是把乱写乱画、胡乱摆弄纸张、东张西望或看手表等解释为心不在焉,这些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注意。

  

(7)让人把话说完,切勿武下论断

  

听听别人怎么说。你应该在确定知道别人完整的意见后再做出反应,别人停下来并不表示他们已经说完想说的话。让人把话说完整并且不插话,这表明您很看重沟通的内容。人们总是把打断别人说话解释为对自己思想的尊重,但这却是对对方的不尊重。

  

虽然说打断别人的话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但是如果是“乒乓效应”则是例外。所谓的“乒乓效应”是指听人说话的一方要适时的提出许多切中要点的问题或发表一些意见感想,来响应对方的说法。还有一但听漏了一些地方,或者是不懂的时候,要在对方的话暂时告一段落时,迅速的的提出疑问之处。

  

【故事】巴顿尝汤

  

巴顿将军为了显示他对部下生活的关心,搞了一次参观士兵食堂的突然袭击。在食堂里,他看见两个士兵站在一个大汤锅前。

  

“让我尝尝这汤!”巴顿将军向士兵命令道。

  

“可是,将军……”士兵正准备解释。

  

“没什么‘可是’,给我勺子!”巴顿将军拿过勺子喝了一大口,怒斥道:“太不像话了,怎么能给战士喝这个?这简直就是刷锅水!”

  

“我正想告诉您这是刷锅水,没想到您已经尝出来了。”士兵答道。

  

只有善于倾听,才不会做出像巴顿将军这样愚蠢的事!

  

(8)鼓励别人多说

  

对出现精辟的见解、有意义的陈述,或有价值的信息,要以诚心的赞美来夸奖说话的人。例如:“这个故事真棒!”或“这个想法真好!”、“您的意见很有见地”等,因此,如果有人做了你欣赏的事请你应该伺机奖励他。仅仅是良好的回应就可以激发很多有用而且有意义的谈话。

  

(9)让别人知道你在听

  

偶尔说“是”、“我了解”或“是这样吗?”告诉说话的人你在听,你还是有兴趣。在日本两个日本人交谈时所的答话称为aizuchi,这个字由“ai”(一起做事)以及“zuchi”(铁锥)所组成,代表两个日本人讲话时会不时互相交换答话,所以听起来像是两个铸剑师傅在敲打剑刃。

  

(10)使用并观察肢体语言,注意非语言性的暗示

  

对方嘴巴上说的话实际可能与非语言方面的表达互相矛盾,学习去解读情境。当我们在和人谈话的时候,即使我们还没开口,我们内心的感觉,就已经透过肢体语言清清楚楚的表现出来了。听话者如果态度封闭或冷淡,说话者很自然地就会特别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比较不愿意敞开心胸。

  

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听话的人态度开放、很感兴趣,那就表示他愿意接纳对方,很想了解对方的想法,说话的人就会受到鼓舞。而这些肢体语言包括:自然的微笑,不要交叉双臂,手不要放在脸上,身体稍微前倾,常常看对方的眼睛,点头。注意弦外之音。注意没有说出来的话、没有讨论的信息或观念及答复不完全的问题。

  

(11)接受并提出回应

  

要能确认自己所理解的是否就是对方所讲的:你必须重点式的复诵对方所讲过的内容,以确认自己所理解的意思和对方一致,如“您刚才所讲的意思是不是指……”、“我不知道我听得对不对,您的意思是……”。

  

(12)暗中回顾,整理出重点,并提出自己的结论

  

当我们和人谈话的时候,我们通常都会有几秒钟的时间,可以在心里回顾一下对方的话,整理出其中的重点所在。我们必须删去无关紧要的细节,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方想说的重点和对方主要的想法上,并且在心中熟记这些重点和想法,并在适当的情形下给对方以清晰的反馈。

  

四、高效沟通的技巧之三——积极反馈

  

一个完整的沟通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是信息的发生者通过“表达”发出信息,其次是信息的接收者通过“倾听”接收信息。对于一个完整的、有效的沟通来说,仅仅这两个环节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反馈,即信息的接收者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或过程后,及时地回应对方,以便澄清“表达”和“倾听”过程中可能的误解和失真。

  

1.反馈的类别

  

反馈有两种:一种是正面的反馈,另一种叫做建设性的反馈。

  

正面的反馈就是对对方做的好的事情予以表扬,希望好的行为再次出现。建设性的反馈就是在对方做的不足的地方,给他提出改进的意见。

  

请注意,建设性反馈是一种建议,而不是批评,这是非常重要的。

  

2.如何给予反馈

  

(1)针对对方的需求

  

反馈要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角度上,针对对方最为需要的方面,给予反馈。

  

例如,在半年绩效考核中,下属渴望知道上司对他工作和能力的评价,并期待上司能为自己指明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如果作为上司的经理人,在绩效考核之后不反馈,或者轻描淡写地说一下,则会挫伤下属的积极性。

  

(2)具体、明确

  

以下是给予具体、明确反馈的两个例子:

  

错误的反馈——“小李,你的工作真是很重要啊!”这种表述方式很空洞,小李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的工作就重要了,从而不能真正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

  

正确的反馈——“公司公文和往来信函,是一个公司素质高低的表现,代表着一个公司的水平、精神和文化。小李,你的工作很重要。”这种对下属的反馈就不是空洞的、干巴巴的说教,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有建设性

  

经理人容易武断地给下属的意见或想法下结论,比如有的往往带着批评或藐视的语气说“你的想法根本就行不通!”、“小伙子,你还是太年轻了!”等,弄得下级很没趣,结果挫伤了下属主动沟通的积极性。如果我们换一种态度,以建设性的、鼓励的口气给下属反馈,效果就会不同,比如“小王,你的意见很好,尽管有些想法目前还不能实现,但是,你很动脑筋,很关心咱们部门业务的开展,象这样的建议以后还要多说啊!”。

  

(4)对事不对人

  

积极的反馈就事论事,忌讳涉及别人的面子和人格尊严,带有侮辱别人的话语千万不要说,比如“你是猪脑子啊,没吃过猪肉还没有看过猪走?”之类的言语,只能加深双方的敌对和对抗情绪,与最初的沟通愿望适得其反。

  

3.如何接受反馈

  

接受反馈是反馈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在接受反馈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耐心倾听,不打断

  

接受反馈时,一定要抱着谦虚的态度,以真诚的姿态倾听他人反馈意见。无论这些意见在你看来是否正确和是否中听,在对方反馈时都要暂时友好地接纳,不能打断别人的反馈或拒绝接受反馈。打断反馈包括语言直接打断,比如:“不要说了,我知道了!”;也包括肢体语言打断,比如不耐烦的表情、姿势等。如果你粗鲁地打断别人对你的反馈,其实就表示着沟通的中断和失败,你了解不到对方更多甚至更重要的信息。

  

(2)避免自卫

  

自卫心理是每一个人本能的反应。对方在向你反馈时,如果仅仅站在自己的立场,挑肥拣瘦地选择是否接受,一旦听到对自己不利、不好或不想听的东西,就急忙脸红脖子粗地去辩解和辩论,明智的另一方会马上终止反馈。

  

(3)表明态度

  

别人对你反馈之后,自己要有一个明确的态度,比如理解、同意、赞成、支持、不同意、保留意见、怎么行动等。不明确表示自己对反馈的态度与意见,对方会误解你没有听懂或内心对抗,这样就会增加沟通成本,影响沟通质量。

  

人们的沟通模式会被分成四种主要类型,分别是:控制型、表现型、谨慎型和温和型。为方便记忆,我们可以用四个动物形象——老虎、孔雀、猫头鹰和考拉来标注他们。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人物,都可以“分门别类”地用这些动物形象来表示。

  

一,怎样识别

  

老虎

  

第一类人,如老虎一般强势、有力量。这类人的特点鲜明且外露,能“打仗”,但掌控欲强。

  

  

观察一个人是不是老虎型人有两个小技巧:

  

  

第一,留意他的沟通特点。如果这个人习惯说祈使句,喜欢下指令,即便职位不是特别高,表达也非常直接,总想快速进入“说正事”的环节,那他很可能是老虎型的人。

  

  

第二,关注他在集体活动时的表现。比如大家一起出去吃饭,坐在餐桌前点菜时,经常会相互谦让。如果某个人“啪”地抓起菜单就开点,那他多半是老虎型人。因为老虎型人掌控感特别强,无法忍受这种乱作一团的情况出现。所以,不管是不是他请客,他都会率先打破这样的局面。

  

  

老虎型人的目标感极强,总是当机立断,因此非常容易被识别出来。

  

  

孔雀

  

孔雀的形象非常适合表现型的人:努力开屏,展现自己,高度在意感受。他们沟通的第一个特点是“自来熟”,跟任何陌生人见面,都不需要过渡就可以很快熟络起来。在沟通过程中,他们经常把“关系维护”放在第一位,不自觉地取悦对方,希望对方喜欢自己,而具体沟通的事项可能就被搁置了。

  

  

虽然孔雀型人有时候会“为了关系,忘了事情”,但这不见得是缺点,而是他们沟通的特点。很多以对外联络为职责的岗位就需要这个类型的人。比如,孔雀型人特别胜任公关的工作。

  

  

根据我个人的生活经验,孔雀型人的第二个鲜明特点是,他们非常愿意跟别人发生肢体接触。

  

  

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Edward Hall)研究过人际交往的距离,他将人与人的空间距离“从亲密到生疏”划分为4个类别。陌生人初次见面,通常在霍尔所说的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e,1.2米~3.6米)。这很符合我们的日常经验——二人往往要相熟以后,才会慢慢靠近,从社交距离进入私人距离(personal distance),乃至亲密距离(intimate distance)。

  

  

孔雀型人则“不走寻常路”。他们还没真正跟你熟络起来,就可以搂着你肩膀去食堂吃饭了。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没有社交距离的障碍。相反,如果你特别不喜欢跟别人有肢体接触,那你大概率不是孔雀型人。

  

  

猫头鹰

  

猫头鹰型人处事周全,讲求事实依据。除此之外,他们还给人一种“聊天兴致不高”的感觉。你可以试着在集体活动中观察:有的人表态特别慢,甚至让你觉得他们并没有真正参与对话。但事实上,他们没有走神,只是在细心观察,那么这类人大概率是猫头鹰型人。

  

  

猫头鹰型人非常谨慎。他们在对一件事表态之前会收集足够多的证据,即便表现出“兴致不高”的抽离感,也是因为他们正调动感官,观察周遭的人或者事。

  

  

关于如何识别身边的猫头鹰型人,我还有一个经验:猫头鹰型人迷恋结构、系统、流程,经常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严谨系统的崇拜。所以,他们大多也是操作Excel的高手。

  

  

考拉

  

最后是考拉。回想一下挂在桉树上啃叶子的呆萌小兽模样,你就知道考拉型人的特点了——缓慢、温和、友好。孔雀型人也是友好的,但他们看见人就往前扑,表现的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友好。考拉型人则相对被动,不会主动和人拉近关系,总展露出毫无攻击性的善意。

  

  

考拉型人经常挂在嘴上的是“随便、我都行、听你们的”,不争不抢,不愿意得罪人。

  

  

发现没有?这四种风格的人,都有非常显著的沟通特质。老虎和孔雀是主动型的,只是主动的动机不一样——老虎主要是为了掌控局面,会不由自主地成为控场者;孔雀并没有主持意识,只想表现自己,取悦对方。

  

  

猫头鹰和考拉虽然都经常表现得非常被动,但考拉的初衷是不得罪人,猫头鹰则是为了收集足够多的证据,决定接下来怎么做。猫头鹰虽然被动,但不见得是温和的;收集完证据以后,他可能摇身变成最坚定的反对派。

  

  

只要把握老虎、孔雀、猫头鹰和考拉有共性的特质,有意识地观察、总结,就可以识别出身边的人到底属于什么类型。

  

  

别被这些抽象的描述吓着了。我们可以通过同事们一起约着去吃饭这个常见的沟通场景,来看看上述四种沟通风格的人会如何表现。你可以边看边代入一下自己身边的人。

  

  

老虎会率先掏出手机,打开大众点评App,告诉大家:“我已经看好了,排行榜第一名,咱们走吧。”老虎总是最先拿定主意的那个人。当然,决定去哪家餐厅未必一定是排名第一这个理由,但他们总是目标明确。

  

  

但这个时候,孔雀会跳出来说:“哎呀,我去过一家餐厅,特别好,我还认识他们家老板,咱们要不要去那儿?”没错,孔雀会在取悦同伴的同时表现自己。

  

  

那猫头鹰呢?他会等大家发表完意见之后提醒一句:“等一下,咱们看看评论。排名第一,可能是便宜,也可能是店家刷榜。”猫头鹰永远是那个提醒大家控制风险的人。他甚至会补充一句:“咱们看看高德地图,去这家是不是堵车。”除了风险控制,猫头鹰还会特别谨慎地计算,看决策是不是最合适的。

  

  

而人群中毫无存在感的,通常就是考拉。等到大家想起他的时候,他才弱弱地跟上一句:“我都行,看你们。”

  

  

二,怎样沟通

  

光识别出人群中的老虎、孔雀、猫头鹰和考拉还不够,我们要利用这种认知能力,和他们展开更有效的沟通。不过在此之前,我们要先承认两个既定事实:

  

  

第一,不同沟通风格的人是均衡分布的。在一个沟通环境里,我们有可能遇到各种类型的人。

  

  

第二,不同沟通风格的人之间会“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拿慢热的猫头鹰和“自来熟”的孔雀为例:猫头鹰还在小心观察周围环境时,孔雀猛地扑上来要跟他拥抱,他肯定受不了。所以,猫头鹰“天生”对孔雀持有偏见,觉得孔雀咋咋呼呼,不靠谱。

  

  

但掌控欲强的未必就喜欢听话的——老虎其实特别受不了考拉的磨叽和随便。如果你的领导是考拉,而你是老虎,那你肯定瞧不起你的领导:“这么点事怎么还磨磨叽叽、毫无作为呢?”

  

  

而看起来井水不犯河水的老虎和孔雀,经常合作的话也会产生矛盾。比如,孔雀点餐时会习惯地拿着菜单问一圈:“小杨你想吃啥?小李你想吃啥?”这可就把老虎急死了——还不点菜,在这唠啥呢?老虎控制欲强,会不自觉地打压孔雀的自我表现。

  

  

举这几个例子,不是想要挑拨离间,而是想传达一则重要的信息:我们在工作、生活中会遇见各种沟通风格的人,和他们打照面时,要先摘除“喜欢/不喜欢”的偏见,并通过学习,掌握“对他们最有效的沟通方式”。

  

  

怎样和老虎型沟通

  

如前文介绍的,老虎喜欢直切主题、掌控局面,目标感也特别强。正因如此,老虎害怕那种毫无目标的失控感。如果出现“包饺子没几个会擀皮的,逛公园没几个会认门的”这种情况,老虎就会抓狂。

  

  

结合这些特性,和老虎沟通时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老虎既然喜欢直切主题,沟通时就别做过多铺垫,或在那儿“循序渐进”。这些都不重要。你要争取在一个回合里把他的疑惑解释清楚。

  

  

第二,别让老虎觉得你是一个“黑箱”,要给他足够的掌控感。如果你的上级是老虎,让他知道你的工作进度非常重要。但请注意,进度同步不等于天天向上汇报,老虎也很烦来回沟通;和他约定一个时间,定期汇报即可。相反,如果你的下属里有老虎,你需要给他清晰明了的指令,告诉他目标是什么。具体过程可以不用管,因为老虎并不喜欢被控制。

  

  

第三,老虎的目标感特别强,但反过来,如果老虎和你沟通时,你发现他既没设立目标,又不下达指令,那只意味着一件事:他在跟你客气。老虎虽然喜欢直接,但不见得情商低呀,当然也会佯装客气。只是,老虎的客气,真的就是客气一下而已,他们是在出于各种考虑憋着不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所以,一发现老虎在假客气,你就要马上让他提提意见,请求他把目标说出来——这才算真正听懂了一只老虎“无声的呐喊”。放心,他会说的。

  

  

怎样和孔雀型沟通

  

孔雀在沟通中好“对付”,也“不好对付”。好对付是因为,只要表达对孔雀的喜爱,就能让他特别满意。不好对付则是因为,要坚持不懈地表达喜爱。所以,与他们共事、生活,并不容易。

  

  

我有位大作家朋友,他的妻子做得一手堪比米其林三星的好菜,而且每天换着花样做,常常看得大家垂涎三尺。但是有一天,作家朋友在与我们闲聊时说到他的妻子:“唉,我也有我的难处。”

  

  

大家一听,这不是得了便宜还卖乖嘛,能有什么难处呢?

  

  

作家朋友说:“我夫人什么都好,还会做饭。但她的性格吧,是个大孔雀,需要强烈的赞美。所以,我每天吃顿饭比写本小说还难,因为人家菜不重样,我赞美的话当然不能重样。”

  

  

这就是跟孔雀沟通的难处。你得绞尽脑汁,变着花样赞美。当然,我这朋友两口子也是天作之合:一个是作家,特别懂得描述和赞美;一个是孔雀美食家,乐此不疲地干活。

  

  

如果你的另一半也是孔雀,就多多夸奖、赞美吧。别找借口,说一家人那么客气干啥。想要过好日子,就得使用对他最有效的沟通方式,第一时间发现他的情绪,肯定他,赞美他。

  

  

反过来,如果孔雀与你对话的过程中一直没有“开屏”表现自我,那就赶紧问他:“你现在有什么感受?”不是问有什么想法、建议,而是问感受。孔雀对任务、目标都不敏感,唯独对感受敏感。他最受不了的就是他的感受被忽略。

  

  

可以说,“人人都需要被看见”,孔雀则特别需要被看见。面对孔雀,要探寻、回应他的感受,并表达对他的感受的重视。这就是对孔雀行之有效的沟通方式。

  

  

怎样和猫头鹰型沟通

  

跟慢热、研究型的猫头鹰打交道,一定要非常主动,主动为他提供信息、流程和规则,推动他进行判断。

  

  

需要注意的是,猫头鹰不会轻易表扬人。对他们来说,得出“一个人是否靠谱”的结论,要建立在足够多的“证据”之上。如果猫头鹰没表扬你,不代表他不喜欢你,他只是还在收集信息。

  

  

猫头鹰还会经常提出负面反馈。对此,如果我们直接说:说啥都不行,你说个行的?沟通就难以为继了。事实上,猫头鹰作为风险谨慎型的人,会不断指出任务中潜在的风险点。这般“唱反调”,猫头鹰并不认为自己在反对你,他只是觉得你还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让他相信眼前方案的可行性。只要你给足正面证据,用它们来“覆盖”负面反馈,猫头鹰就会马上改变态度相信你。

  

  

也就是说,猫头鹰只是看起来特别难沟通——不轻易夸人,还总提反对意见——其实是有一套自己的规则和规矩。了解这一点以后,双方沟通起来并不费劲。

  

  

但如果反过来,猫头鹰对一件事情特别积极,比如,你话音刚落就率先表态,这通常不会是他的真实意图。他可能是迫于生活经验,在跟你客气,也可能是想尽快结束对话。出现这种情况时,你要重新找个时间与他沟通,解决潜在的问题,别让他在收集完证据以后成为你坚定的反对派。

  

  

怎样和考拉型沟通

  

考拉在组织里的存在感不强,很难在高层领导者里发现这类人。这首先是因为他们没有什么目标感,其次是因为他们怕得罪人,而这恰恰是领导必须避免的特质。但温和、适应能力强的考拉可以是很好的助手;如果你要聘用秘书或者助理,考拉会是很好的选择。

  

  

考拉好说话,但这不意味着他们没有自己的性格。考拉害怕变化,他们之所以努力适应所有人,配合所有人,就是因为惧怕“适应不了,配合不了”带来的矛盾与变数。

  

  

也就是说,嘴上挂着“我都行”的好好先生考拉,肯定不是怎么都行的!他可能每分钟都在内心呐喊:“我好害怕!我压力好大!”所以,考拉是特别需要去维护和关照的一类人。当你和考拉沟通某项工作变动时,一定要意识到,他说“都行”的时候,可能没讲真心话,也一定要去探寻那句“都行”背后的压力和顾虑。

  

  

但反过来,如果你自己是考拉,你也要知道自己的那句“都行”,是会让别人,特别是老虎抓狂的。别人适应你的同时,你自己也要有意识地做出调整。

  

  

了解了四种类型的沟通风格之后,我们要明白:一方面,与他人沟通时,要承认任何一种沟通类型的合理性,用最有效的方式与之沟通;另一方面,我们自己要努力修炼,学会在各种风格间切换,不让沟通能力“偏科”——需要我当孔雀时,我可以冲出来扮演孔雀,哪怕这样让我很有压力;该当老虎时,也可以当机立断,虽然这么做可能“违背”了我的本性。

  

  

当我们可以为了某个沟通任务,扮演一个与自己截然不同的角色时,我们的沟通能力就会得到显著提升。

  

  

上个台阶:怎样和复合型人沟通

  

掌握老虎、孔雀、猫头鹰和考拉的沟通特点后,我们再来增加一点学习难度,看看如何与“复合型人”沟通。

  

  

所谓“复合型人”,是指他可能既有老虎的特征,也有猫头鹰的特征;或者既是孔雀,又是考拉。

  

  

一个人复合的沟通风格,大多是后天环境使然。比如,老虎为了获得更多的掌控感,渐渐培养出了煽动周遭人的“孔雀特征”。再比如,猫头鹰难以忍受混乱,把自己逼成了老虎。这些“变异”都有可能发生。

  

  

在沟通场合遇到这种复合特征的人该怎么办呢?其实,我们也可以用复合的方式去回应他们。

  

  

举个例子,遇到孔雀和考拉的复合型人,赞美他、不要让他处在变动中就可以了。

  

  

遇到老虎和孔雀的复合型人(如果老虎身上有了孔雀的沟通特质,在跟人沟通的时候就会柔和一点),要让对方在自我表现的同时获得掌控感。

  

  

老虎和猫头鹰的复合型人可能是最难“对付”的,因为他们既要目标,又追求过程。如果遇到这样的人,你就要严格按照对方的目标和路线行事,不在细节上出纰漏。

  

  

要特别提醒你的是,面对一个职位很高、年龄偏大、经验又非常丰富的领导时,你其实很难读出他的沟通风格。这不是你的问题,而是对方随着“战斗值”的提升,把自己修炼成了非常均衡的风格,随机应变,顺势而为。这是我们每个人努力的目标。

  

  

                                  摘自脱不花的《沟通的方法》

  

学生听课很容易犯困,注意力无法持续集中,不断的打哈气,不断的揉眼睛,课堂很安静,可怕的安静!原因如下:

  

  

1,人的注意力天生是发散的,不是集中的;人的先祖在采集食物的时候,要时刻提防猛兽的袭击,大部分时间是在观察周边的动态,只有这样才能存活下来,否则都被吃掉了。

  

  

2,不同年龄段的人,注意力能够集中的时间是不一样的,一般的幼儿也就是15分钟左右,小学儿童随着年龄增长,能达到40分钟左右,青少年也不过50分钟左右,所以,课堂安排45分钟也就是这个道理。

  

  

3,“打哈欠传染”是指人类从社群生活的祖先那里沿袭下来的一种肢体语言。在古猿社群中,它的重复出现,表达着“我困”的含义。所谓的“传染的哈欠”其实就是“哈欠模仿”,是一种心理暗示,与感冒传染等不同。当你看到他人打哈气时,视觉会刺激大脑皮层,刺激神经反射,发生的一种本能现象。

  

  

听课犯困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是,听课犯困不是一种正常的学习方式。

  

培训本质就是沟通,1讲师脑中的思想-2讲师的语言-3学员接受的信息-4学员的理解-5学员的行动,这个过程中,信息会逐渐丢失。如何让沟通更高效?

  

  

1965年美国心理学家佐治.米拉,研究发现沟通效果文字占7%,声调占38%,肢体语言占55%,这也就是著名的55387原理。

  

文字指你讲授的内容。

  

  

声调指你声音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肢体指你的姿势、手势、表情、服饰。

  

  

希望大家都可以拥有高效沟通。


复制成功